锦州战役后,国民党方面对“东进兵团”未能成功援锦进行了详细的总结,特别是对于“东进兵团”为何会在塔山止步的问题,做出了逐一分析。其中提到,虽然国军在正面进攻遭遇失败,但并非完全没有办法,而是已提出一项相对完美的突破战术。可惜,尽管这项战术具有可行性,最终并未得到实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战术没有付诸实践呢? 一、连续两天攻城未果 提出这一突破战术的是国军54军军长阙汉骞。阙汉骞与东野的首长们都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并且他们都是步兵科出身,这意味着两人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一时期的校友。抗战胜利前,阙汉骞晋升为国军54军的军长,战后该军驻防在山东。直到1948年初,54军才开始进驻东北,驻扎葫芦岛一带。当锦州战役爆发时,蒋中正便在54军军部召开了关于援锦的军事会议,会议上,作为国军嫡系的阙汉骞被赋予了重任。 当时,蒋中正计划成立“东进兵团”以救援锦州,并任命侯镜如为兵团指挥官。不过,由于“东进兵团”有部分兵力需要前往华北调集,侯镜如需要先行一趟,因此蒋中正指示阙汉骞代为指挥,在侯镜如回来前,阙汉骞要负责指挥所有援锦行动。 事实上,阙汉骞虽然是国军的嫡系军长,但也不过是一个中级指挥官。然而,正因为阙汉骞深知蒋中正的喜好,才让他在众多国军将领中脱颖而出。传闻,蒋中正特别喜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一理念,阙汉骞便刻意弄了一幅字挂在军部,等蒋中正来到时,他看到这幅字后欣然满意,不仅与阙汉骞合影留念,还特地把临时指挥权交给了他。 阙汉骞在接过指挥权后,立即展现出极大的干劲。按照原计划,国军是等待侯镜如带领华北增援部队和海军舰队到位后再发起进攻。但阙汉骞却认为,等待的时间太长了。首先,54军自进驻东北后,葫芦岛一带没有遭遇大规模的攻击,这让阙汉骞对自己的军队产生了极大的自信;其次,他认为塔山防线本身地形平坦,没有自然屏障,容易进攻。因此,他决定提前发动进攻,争取在其他指挥官归队之前抢先占领塔山,拔得头功。 1948年10月10日凌晨,阙汉骞指挥国军发起了对塔山的进攻。起初,国军以三营兵力夜袭打鱼山和高家滩阵地,随后又用40多门重炮猛轰塔山正面。炮火猛烈且持续,东野四纵的防线遭到猛烈破坏。数千发炮弹轰炸后,阙汉骞命令国军步兵冲向塔山阵地。阙汉骞认为,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兵力支援,塔山防线应该很快就会突破。然而,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到10日下午,国军伤亡超过1100人,仍未突破塔山阵地。
展开剩余47%阙汉骞的迂回方案之所以被放弃,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地形的限制。阙汉骞认为,白台山以西的地形开阔,东野防御薄弱,是迂回的最佳突破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塔山一带地形西高东低,东边接近大海,而西边则是海拔较高的白台山,紧邻虹螺岘山,再往西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地形复杂且难以通行。大规模的部队在这里行进时将面临重重困难,难以顺利推进。 尽管如此,放弃这一方案的真正原因,却与蒋中正的督战官罗奇有关。罗奇强烈主张继续从正面进攻,认为自己的老部队95师战力强悍,能够轻松突破塔山防线。最终,在罗奇的坚持下,国军决定继续从塔山正面发起进攻。阙汉骞的迂回方案因此被搁置,国军的进攻再次陷入僵局,而罗奇的自信,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彻底被击碎。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95师的强攻并未成功,东野四纵成功抵挡住了国军的进攻。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