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否有胜算,关键还是取决于其所谓的“胜利”究竟意味着什么。日本,与德国类似,作为后发工业国家,深感国内资源与空间的有限,迫切希望通过对外扩张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国际格局中既有势力对这种扩张的容忍度极低,不可能坐视其突破现有秩序。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日本与西方列强及中国的深层矛盾便逐渐显现,并在“九一八”事变后达到高峰,由此日本选择退出国联。无论是对华战争,还是太平洋战争的启动、升级,都有一部分是为了应对外界在压制日本的各类限制措施下的被动反应。
追溯至一战后实施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以及随后的贸易禁运和经济抵制,美国、欧洲等对日本实行了严苛的限制。这种外部压力逐步将日本推向极端,逼使其尝试以武力打破不利格局。对比实力后,日本显然无力与对手抗衡。就连日本海军的高峰时,主力舰只的总吨位也不过与美国一支太平洋舰队相当,更不用说其他工业、国力短板了。
假如日本的诉求只限于区域性、小范围的经济特权,通过有限战争达到谈判并缔结新协定,未必没有可能。然而日本领导层并未选择控制野心。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日美磋商中,美国实际同意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只要日方撤兵至1937年前状态,便可解除对日经济禁运。日本军部拒绝这一退让,决意一战。正是因为日本试图获取远超本国能力的利益,最终陷入全面军事对抗的泥潭。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时日本满足于有限目标,中国东北可能将长期沦为“满洲国”,毕竟那时已获20多国承认。幸好日本一再高估自身能力,反而让其在后续战局中屡屡陷入被动。
回顾1941年的百团大战,日本已在华北战场暴露出兵力不足,控制区逐步萎缩基本只剩下主要县城。美英先后对日战略物资采取严厉制裁,日本手头资源逐渐捉襟见肘,这才促使其孤注一掷,将战火燃向太平洋。即便珍珠港偷袭获得了初步战果,但面对美国这种庞大工业体,日本不具备持久对抗的可能。
事实上,法西斯三国从德国攻打苏联、日本开战美国起,失败便已注定。现代战争终归比拼综合国力和正义性德国、日本的侵略扩张本就失道寡助,却又想凭有限资源挑战美国、苏联这样汇聚全球工业与物资的敌手,其结果并无悬念。日本的高层当中存在清醒的声音,比如山本五十六等人曾明确表态,日本并无能力打一场速胜之战,一旦持久战势必败北。昭和军部却执迷于空洞自信,最终将国家引入绝境。
讽刺的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不少军费、物资甚至技术仰赖美国,而进入太平洋战争时,这些支持被切断,日本几乎已经入不敷出。不得已之下,日军大举南进东南亚、印度,为的是掠夺急需的油和资金,但这些亚洲殖民地实际上由美欧掌控,日本强行介入只是在加速自身消耗,并没有为自己赢得后备的稳定资源。珍珠港袭击实为迫不得已的搏命赌博,寄希望于重创美军舰队以赢得战略缓冲期,然而美国本身的国力远超预期。
日本之所以迟迟不承认彻底失败,是因为其骨子里认为只要能拖住美国、等待自身瓜分东南亚资源,或许仍有翻盘余地。现实并未给他们太多喘息的空间。对比抗美援朝时期中国陆军的表现,其实同样可以看出日本所拥有的战争潜力无力抵御成熟的工业社会军队的冲击。
在战争决策层面,除个别极端主义者外,日本不少高级将领和内阁成员明知与美国国力悬殊难以为敌,但仍然希望在开战初期迅速挫败美军,迫使美国接受新的既得利益划分。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逐渐丧失主动,中国战场耗日无数人力,甚至部分中层军官已对战争前途丧失信心。然而出于对占领地的极度不舍和对妥协的幻想,日本依然负隅顽抗,直至苏联撕毁中立条约、出兵东北,才算彻底断了日本的“回旋余地”。
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到正面对抗美国,日本依靠运气连连取得阶段性胜利,逐步野心膨胀。可惜,对强敌缺乏谨慎评估,一贯忽视可能的失败后果,导致一旦战事不顺就束手无策。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战略误判,还是对中国、苏联态度的反复,日本屡屡自食其果,最终不得不割让领土、沦为美国的战略附庸。
美军在战争中的优势并非源于谋略,而是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保障能力。举例说,美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约30万架飞机,日本则仅3万多架;美方光航母便建造逾140艘,而日本不到10艘。美国不仅拥有足够钢产量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盟国(如英国)提供大量装备。这种跨越性的国力差距,使得日本在战争期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至于战争后期,决定日本是否继续作战的关键,在于其领导层对于资源消耗的悲观判断。他们曾幻想如果中国及时屈服,则借助东北作为基地,实现资源的持续输入,与中国大陆连接东南亚,为对抗美国赢得更多时间和纵深。一旦中国长期坚持抗战,再加上苏联出兵,日方便失去了东亚后方和大规模战争支撑力,最终只能面对本土被美军猛烈轰炸、极端孤立的下场。
事实上,美国要击败日本,并不需要费尽心力逐岛推进,只要打击日本本土,便足以迫使其投降。正因如此,雅尔塔会议时美方才极力促成苏联参战,这加速了对日本的最终胜利。
综上所述,无论从资源分配、国际环境、战略失误还是工业实力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算”几乎不存在。那些曾经的扩张目标,最终也未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