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各大野战军都配备了若干“纵队”,这些纵队的司令多是我军战功显赫的将领,声名赫赫。
一般情况下,一个纵队下辖三个师,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却很特别,它拥有四个师,而这支纵队的司令正是著名的叶飞将军。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组建而成,整体编制共有12个纵队,初期兵力大约有28万人左右。
通常来说,部队能被划分为第一纵队,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要么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么战斗力极强,要么立下赫赫战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正是这三者兼具的典范。早在山东野战军时期,它就是第一纵队,合并后依然保持这一荣耀地位。
为何这支纵队能够稳坐第一的位置?关键原因在于其司令叶飞的带领下,这支部队敢打硬仗、善于立功。在莱芜战役中,一纵独自面对李仙洲统率的五万余敌军,顽强抗击,成功为其他部队完成合围创造了宝贵时间,为全歼敌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展开剩余69%在孟良崮战役中,叶飞率领的一纵不仅承担了阻击援军的重任,还积极参与主攻围歼整编74师,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这场战役的关键力量。
正是凭借这些重大胜利,一纵赢得了“跑得快、吃得苦、打得赢”的赞誉,成为华东野战军中最为重要的主力纵队。
在华东野战军的领导层眼中,一纵是不可替代的王牌力量,是关键时刻可以派往前线承担最艰巨任务的尖刀部队。因其连续获胜,部队的装备得到了迅速更新换代,兵力规模和建制也得到了优先保障。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便是,一纵被赋予了四个师的编制,这在华东野战军所有纵队中是极其罕见的。
实际上,一纵起初和其他纵队一样,只有三个师。为何后来增加了一个独立师?这支独立师的来历要从皮定均将军的中原突围说起。
在中原军区主力突破敌军包围的关键时刻,皮定均率领约7000人的旅部队,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巧妙周旋于敌军30万大军之间,时而东移,时而西转,时而出奇袭击,时而机警转移,最终不仅成功掩护了主力突围,还完好保存了部队建制,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战绩。
事后,周恩来总理高度赞扬皮定均:“你们中原突围的战斗非常精彩,完全超出了中央的预期。我们当时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没想到你们仅凭一个旅,就能抗衡一个方面军,实在非常了不起!”
中原突围胜利后,皮定均的旅部转战华中战场。考虑到作战指挥的方便性,中原军区领导主动建议将皮旅划归华中野战军指挥,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于是皮旅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
随着时间推移,皮旅规模不断扩大,战斗力持续增强。到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成立时,皮旅被提升为独立师,划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使一纵拥有了四个师的罕见编制。
不过,此时独立师的师长已由皮定均副旅长方升普接任,而皮定均本人则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协助司令王必成指挥部队。
然而到了1947年12月,这支独立师又被划归晋冀鲁豫军区,正式脱离华东野战军序列。
到了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整体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一纵队也转变为第20军,下辖三个师,由刘飞担任军长,而原一纵司令叶飞则晋升为第10兵团司令。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