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似乎总是以某种惊人的方式回转。1979年3月5日,张万年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带领解放军撤离战场,正值班师回国途中,却遭遇了越南338师462团的尾随偷袭,局势险象环生。
凯旋而归
1979年3月5日,经过多日激烈的战斗,解放军的各参战部队达成了自卫反击作战的预定目标。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战斗队伍开始有序撤离战场,逐步将前队转为后队,准备回国。时任43军副军长兼127师师长的张万年接到撤军的指令后,立即安排部队做好撤离准备。
张万年所指挥的43军规模庞大,主力由127师、128师、直属炮兵团、高射炮团、广州军区及54军的坦克部队等组成,兵力约4万人。距离祖国大约33公里的路程,他们的目标是尽快撤回。然而,由于之前的作战任务主要协助55军攻占谅山市,撤离时并未停留战斗。越南禄平县城南的越军338师462团恰恰成为了他们未能清除的敌人。虽然敌军力量不足,但在战时环境下,仍能对撤退中的部队构成威胁。
展开剩余64%为了防范潜在的风险,张万年提前做了部署。命令熟悉当地地形的广西支前民兵、广西军区独立师的一部分连队,搭配坦克和炮兵部队,提前撤出。而战斗力较弱的128师则紧随其后,127师作为主力负责断后。整个撤军过程中,43军主力沿越北4号公路前进,沿途山路险峻、林木茂密,极容易遭遇敌人的伏击。
情报反馈
3月6日,127师侦察连的电子侦听班破译了越南第一军区发给338师462团的命令,得知敌军正在准备对解放军辎重部队发动偷袭。虽然338师在越军中不算显赫,但其麾下的462团并非省油的灯。早在战争初期,462团就曾派遣200余名兵力假扮解放军,对解放军的后方实施特种战。更早之前的2月22日,462团还曾进攻广西宁明县板烂地区,试图切断解放军的后路。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张万年深知,指挥部队撤退远比进攻困难。进攻时敌人位置明确,目标清晰,指挥较为简单。但撤军时,不仅要面对敌人尾随而来的偷袭,可能还要遭遇散兵游勇的袭击,部队更易遭受伤亡。再加上天气恶劣,路途泥泞,部队的辎重车辆、炮弹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推行,40,000余人的部队一天仅能前进5公里。
复杂的地形与历史的重演
此外,禄平一带的地理位置也不容忽视。回顾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日军第五师团的一支旅团沿着与解放军撤退路线相同的路径南下进入越南,目的地正是谅山市。那时,广西南部兵力薄弱,仅由200余名广西海关警察组成的部队,在峙浪乡设伏,边打边退,成功阻挡了日军的进攻,虽然他们最终因弹尽粮绝而撤退,但仍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正因为如此,张万年决定在禄平县城东北部进行反击,借助地形优势,一举消灭尾随的越军。
越军的“狼群战术”
3月6日晚,张万年指挥127师的379团1营携带重火力赶往禄平县城东北的制高点设防,防止越军的攻击。同时,381团的部分部队也前往休庆地区,设防以防越军460团及208炮团的逼近。由于撤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