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印度驻守在中印边界的大批武装部队,在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指挥下,突然发起了对中国边境地区的攻击。解放军随即作出迅速反应,展开反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正式爆发。这场冲突持续了32天,最终,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1日宣布,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撤回。此次战斗,解放军凭借着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印度军队。时隔60多年,印度依然在回顾这场战争时提到:“中国用了32天打醒了印度,尼赫鲁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国家”。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在英国的统治下,曾设立“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的分界线。然而,中国始终未曾承认这一边界线的合法性。从1936年开始,英国在地图上标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为了证明这一边界线的合法性,英国殖民政府通过篡改历史,编造虚假证据,甚至出版伪造的书籍。实际上,这条线将中印边界推向了中国的西藏地区,距离原定的阿萨姆平原边缘足足延伸了150公里。 1947年,印度刚独立时,并未主动提出中印边界问题。但到了1951年,尼赫鲁政府突然决定,派遣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印度军队越过传统的习惯线,向北推进,并逐步占领了包括“麦克马洪线”南部的90,000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当时解放军尚未完全解放西藏,且信息收集渠道不畅,未能及时发现这一侵占行为。此后,印度军队不仅占领了东段的兼则马尼,还进一步占领了中段和西段的多个地区,包括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等多个边境地区。 面对西藏频发的边境冲突,中国政府在1959年决定解放西藏,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然而,尼赫鲁依然没有停止对中印边境的侵扰。1959年,他公开向中国索要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合计123,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后,尼赫鲁实施了“前进政策”,多次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挑衅。为应对这一系列威胁,毛主席于1962年10月17日,在中南海的会议上决定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 随着战事的临近,毛主席明确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军事政治仗”,旨在通过武力打击迫使印度改变对中国的政策,进而实现保护边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目标。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冲突,解放军在1962年春季开始调集兵力至西藏,并为即将发生的战斗做准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随着中印边界局势的加剧,尼赫鲁在1962年10月2日公开表示:“必须用军事力量来应对中国”,并在10月12日再次命令“清除中国军队”,试图把中国军队赶出印度占领的领土。
展开剩余40%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