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500万残疾人为什么在路上很少看到?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走在大街上总能碰见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员,能看到牵着宠物散步的人,甚至捡废品的老人都时不时能遇上,可咱们国家有8500万残疾人啊,算下来每18个人里就有一个,这么大的群体却很少出现在眼前,他们到底去哪儿了?
其实他们没去别的地方,大多就待在自己家里,残联有数据说,不少重度残疾人一年出门超不过10次,有的连自家小区门都没踏出去过;
之前有机构调研重度肢体障碍者,发现52%的人长期待在家里,36%得靠家属陪着才能出门,能自己独立外出的只占12%,你想想,这背后得是多少想出门却出不了门的人。
困住他们的,首先是那些看着像“无障碍”却一点都不“无障碍”的设施,很多人觉得装个坡道、划条盲道就算无障碍了,可真到用的时候才知道有多难;
有个视障朋友想从家走到超市,一开始几米还好,走着走着盲道上突然冒出个井盖,接着又撞见电线杆,再往后盲道直接被水果摊盖住了,最后他只能贴着墙慢慢摸回家,这样的情况真不是少数。
轮椅使用者更难,有的公交司机看见轮椅过来直接摆手,说“没法抬”;好不容易找到地铁站的无障碍电梯,上面却贴着“仅供员工使用”,按了铃等半天也没人来;还有的坡道修得跟滑梯似的,无障碍厕所门口偏偏多了一级台阶,这就像给不会游泳的人准备了泳池,却没放水,根本没法用;
就连导航软件也没考虑过他们,普通人能穿小巷、走天桥,轮椅使用者只能绕主路,遇到天桥还得等红灯绕远路,导航却不给备选路线,最后只能靠记忆试错,实在不行就放弃。
就算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地铁里有些站确实设了无障碍通道,可总是不连贯,有的站有坡道没电梯,有的站连引导标识都没有,对他们来说出门跟“试胆”似的,一次失败不仅费体力,更磨心里那点想出门的勇气。
比设施更让人难受的,是心里的坎和旁人的偏见,你看那些特殊教育学校,大多离市区远,资源也紧张,跟普通学校几乎没来往,孩子一旦进了特教系统,仿佛就被归成了“另一类人”
等他们长大找工作更难,很多用人单位一看残疾等级就摇头,就算招了也多是安排清洁、打字这类活,想晋升基本没可能。
有个听障小伙在餐厅后厨干得特别好,手快刀工好还从不迟到,可店里就是不让他端菜,怕“吓着客人”,最后他只能辞职,在家待了三年;精神障碍者更难,要是病情发作被邻居知道,租房没人愿意租,理发没人愿意接,连快递员都让他们“别出门”,说“不放心”;还有些家长总把残疾孩子像护着玻璃瓶似的,哪怕孩子30岁了,还喂饭、推轮椅、陪睡觉,怕出事、怕丢人、怕麻烦,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没了出门的勇气。
这些年残联、民政等部门确实做了不少事,生活补贴覆盖了上千万人,“两项补贴制度”帮了超两千万重度困难人群,托养、康复、就业扶贫这些行动也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搞,从制度上说,咱们国家的残疾人保障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了,可问题出在落实上,有些“无障碍”设施就是为了应付考评,根本没法用,政策到了基层也常打折扣。
河北有个双腿瘫痪的女孩,从小学就在家自学,18岁靠电脑学会了网页设计,想找份工作;她每天穿好衣服、画好妆,坐在电脑前等机会,一年投了67份简历,只收到4次面试邀请,最后还是没找到工作;她没出过省,没见过大海,最远就去过社区残联,有人问她为啥不出门,她说“怕电梯坏了下不来,怕轮椅滑坡,怕下雨滑,更怕别人盯着我看”,像她这样的人,在8500万残疾人里真不少,很多人都处于“不上班、不上学、不出门”的状态。
可你知道吗,很多残疾人特别坚韧,他们自己学电商、做设计、搞编程、写文章、做手工艺,能做的远比我们想的多,他们缺的不是能力,是能让他们体面走出家门的条件——一条没被占的盲道、一部能用的无障碍电梯、一个不带着偏见的眼神。
下次你在路上遇见推着轮椅的人、拄着盲杖的人,别刻意多看,也别躲开,就像遇见一个手里拿着奶茶的普通人一样,因为他们从来没走远,只是之前我们没留意;让这8500万人能走出门、有尊严,需要咱们每个人多份理解,需要城市建设多点心,这可不是小事,是咱们文明的样子,也是每个人该做的事。
配资网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